《法式火锅》中的依恋与爱意

我不太了解电影中的叙事,直到我发现如果要表现环境的静谧,也可以通过锅具碰撞时的叮叮当当来凸显。这或许就是影视镜头的独特魅力吧。

清晨,阳光穿透窗棂,洒落厨房一角的木桌上。一块洁净的亚麻方巾上,静卧着一条银光熠熠的欧洲鲈鱼,仿佛带着刚出海的鲜腥。鱼身旁,一把橄榄木柄的锋利鱼刀引人注目,血痕铺开静默,点染着微微颤动的鳞片,刀锋所至,内脏滑落,带着海潮的腥咸气息,仿佛仍存余温的浪潮在低语。厨娘小心地取出鱼肝,轻柔地在亚麻布上按压,吸去多余水分,为美食家准备着一份寻常却精致的法式早餐。

现取新鲜鱼肝,剔除血管和筋膜,再将其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撒上少许海盐,进行简单的预腌制。然后,取一只充满岁月痕迹的包浆黄铜平底锅,预热后,放入一小块优质黄油,待其完全融化,便可开始煎制鱼肝。在煎制过程中,需要使用木质煎铲轻柔地拨动、按压、翻面,以尽量确保鱼肝能够保持完整的形态。随着中高火候的加热,鱼肝的表面会逐渐形成一层金黄焦脆的外壳。待其完全成熟后,盛出,一旁备用。

接下来,准备法式早餐中另一道经典的食材:鸡蛋。将新鲜鸡蛋打散,经过静置或过滤,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加入适量的淡奶油或牛奶,搅拌均匀,以提升其口感的细腻程度。在平底锅中放入黄油,待其融化并均匀地覆盖锅底,然后,趁其不备,悄然滑入蛋液。用煎铲轻柔地推动蛋液,使其均匀受热,缓慢凝固。当一层薄薄的蛋皮即将形成时,即可放入之前煎制好的鱼肝。现在,最为关键的步骤开始了!微微倾斜锅柄,巧妙地利用未完全凝固的蛋液将馅料包裹起来,然后将翘起的蛋皮对折,形成一个饱满的半圆形,宛如一弯新月。最后,再用煎铲轻轻地按压表面,使其更加紧实,也让馅料与蛋皮充分融合,达到完美的口感平衡——一份充满法式风情的鱼肝欧姆蛋,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完美呈现。

影片一开始,女仆维奥莱特在餐桌前向男主介绍她的侄女:

“这位年轻的小姐是谁?”

“这是波利娜,我侄女。今天我照顾她”

“坐吧。”

“谢谢,先生。”

“我建议你用勺子吃(指鱼肝欧姆蛋),这样味道更佳。”

这一幕真的很符合对法国人的刻板印象,也符合对男主多丹作为美食家的人设。如果说,酣畅淋漓的大快朵颐是对肉类食材的最高礼赞,那么,这道欧姆蛋,外皮紧实,内里却如丝般柔滑,奶香馥郁,再搭配煎至焦脆的鱼肝,带来的便是对味蕾的极致宠溺,是对食材本真风味的尊重与升华。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鱼肝欧姆蛋入口的瞬间:首先袭来的是蛋皮的嫩滑,伴随着若有若无的奶香,那种细腻的触感,仿佛在舌尖上演绎着一场优雅的华尔兹。紧接着,牙齿轻轻触碰那层焦脆的鱼肝外壳,瞬间,一股浓郁的鲜香在口中爆发开来,带着海洋的咸鲜气息,温柔地唤醒每一个味蕾。鱼肝的内部,则呈现出一种令人沉醉的绵密与柔滑,入口即化,与蛋皮的嫩滑形成鲜明对比,带来层次分明的味觉体验。

我仿佛已听到米歇尔·图尼埃(Michel Tournier)对这道菜的赞叹:

——那是一种如舌吻般令人沉醉的鲜甜!金黄色的蛋衣,是少女身上轻薄的睡裙,轻柔且充满诱惑,一旦触碰,便会释放出无尽的遐想。鱼肝的绵密,好似深海中最珍稀的黑珍珠,带着一丝腥咸,一丝野性,还有一丝危险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

——你用勺子,而不是叉子,这很好。叉子是理性的工具,而勺子,则是放纵的容器。用它来品尝这道菜,便是将自己完全交给感官来支配,让欲望在舌尖自由驰骋。

故事由一场早餐展开,以19 世纪末的法国为舞台,呈现了美食家多丹与厨娘欧仁妮二十年间的情感演变。影片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描绘了爱情,更探讨了超越阶级的依恋,以及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份情感,让我们一同探究“依恋”的奥秘。

或许你曾注意到,个体在亲密关系的需求上存在显著差异:有些人极度渴望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保持距离。同样,对于被抛弃的恐惧,以及对独处状态的享受程度,也因人而异。这些差异的背后,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机制在起作用?答案或许就隐藏在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密码”之中——依恋模式

什么是依恋?简单来说,依恋是指个体与特定他人之间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这种联结最初源于婴儿时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并会影响我们成年后的情感关系。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认为,我们早年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相处方式,会塑造我们对爱情、友谊和人际关系的期望。

不同的早年经历,会塑造出不同的依恋类型。常见的依恋类型包括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紊乱型

安全型依恋的人,就像拥有了一张情感的“通行证”,他们信任他人,容易建立亲密关系,不害怕被抛弃。

焦虑—矛盾依恋的人,就像时刻紧绷的橡皮筋,他们渴望亲密,但又害怕被拒绝,常常感到不安和焦虑。

回避型依恋的人,就像一只孤独的刺猬,他们珍视独立,不愿过度依赖他人,总是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紊乱依恋的人,则像一个在风中摇曳的烛火,他们渴望亲密,但又害怕受伤,既想靠近,又想逃离。

那么,在《法式火锅》中,多丹和欧仁妮又属于哪种依恋类型呢?

多丹对欧仁妮的爱是热烈而执着的,他渴望与她建立婚姻关系,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段关系的稳定。他总是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她,对她的厨艺赞不绝口,仿佛在寻求认可和肯定。然而,在这份深情的背后,隐藏着一颗焦虑的心。多丹更倾向于焦虑—矛盾型依恋,他对欧仁妮的爱,既是对她的欣赏和依赖,也是对失去她的恐惧。他渴望亲密,但又害怕被拒绝,就像一个在情感的跷跷板上摇摆不定的人,时刻需要确认自己的价值。

欧仁妮就像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她渴望广阔的天空,不愿被囚禁在金丝笼中。婚姻对她来说,或许意味着束缚和责任,会限制她的自由和创作空间。她对婚姻的抗拒,以及对情感表达的内敛,暗示了她偏向回避型的依恋模式。或许,在她的过往经历中,情感的付出曾让她感到受伤,所以她选择用一种“安全距离”来保护自己。 她珍视独立,不愿过度依赖他人,就像一只小心翼翼的刺猬,竖起自己的尖刺,保护着柔软的内心。

多丹的焦虑—矛盾型依恋,与欧仁妮的回避型依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张力和挑战。多丹渴望亲密,而欧仁妮则需要空间;多丹害怕失去,而欧仁妮则享受自由。然而,正是这种差异,让他们的关系更加深刻和动人。

美食,在他们的关系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他们用食材和烹饪,来传递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多丹为欧仁妮精心准备的晚宴,是爱的表达,也是对她情感的回应的期待;欧仁妮为多丹烹制美味佳肴,是情感的回应,也是对彼此关系的维系。每一道菜,都如同密码般,诉说着他们对彼此的依恋。

导演在镜头叙事方面为依恋关系的进展巧妙的设计了富有节奏的转进:

场景一:清晨,多丹走出房间,站在走廊上回首,走廊的尽头,欧仁妮房间的房门敞开,露出整洁的床沿,微风抚过白色的窗纱,男主眼神中的期待与复杂,这一幕的设计与晚餐食用欧姆蛋时的台词巧妙呼应:

“有些夜晚,你知道我是如何度过的。因为你与我在一起。而另一些夜晚,你想了解我的每一个夜晚吗?”

“求之不得”

“为你敞开大门的夜晚有很多个。”

“没有我想要的那么多。”

“锁上门的时候也很多。”

“太多了。”

“还有很多个夜晚,我躺在床上,想象着你,从你的房间走来我这,悄无声息的,每次我的心都怦怦直跳。还有两次非同寻常的情况。”

“什么意思”

“我想象着你悄悄走出你的房间,我看着你走上楼梯,右转,走向走廊,然后从仆人的楼梯走到我的楼层,几步之后,你来到我的门前,最后你把手放在门把手上,一共有两次,这么多年,当我想象着你推开我的房门时,现实中的那一刻,房门真的被推开了。”

场景二:求婚晚宴,多丹为欧仁妮倾心烹制美味的晚餐,很重要的一道菜的是黄油法式薄饼,这道菜的复杂在于多丹需要将薄如蝉翼的煎饼捏成花朵的形状以帮助它获得能够支撑戒指的重量,这意味着,多丹需要在煎饼刚出锅极其烫的情况下使其快速定型,没有模具可以使用,只能用手——失败了多次之后,多丹终于成功了,他一再交待维奥莱特:

“上菜时要非常小心,盘子朝向欧仁妮,就像这样。”

“是的,先生”

说真的,当维奥莱特一手端起餐盘一手挽起裙摆抬腿迈向那法式老建筑的楼梯时,我的心都蹦到了嗓子眼——我真怕她一不小心踩到自己的裙子弄伤了自己再毁了多丹作为法国人骨子里这浪漫至死的期待。(笑)

场景三:人生暮秋。黎明,多丹失了神一样摇摇晃晃从房间里走出来,晃晃悠悠敲响维奥莱特的房门。

“欧仁妮好像出事了,你能去看看吗?”

这时候导演给走廊上的多丹来了一组跟镜头,多丹举步维艰挪回自己的房间,维奥莱特低沉的呜咽声从床边传来。

“你说我们步入了人生的秋季,我可不这么想,我还处于人生的盛夏,哪怕我离开人世,它也还是处于盛夏,我爱夏天,你不爱吗?”

“我喜欢所有的季节。”

在这种依恋模式之下,常常伴随着另一种心理现象——确认偏见

确认偏见在男主多丹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他小心翼翼的试探,以及他时常流露出的犹豫与焦虑,都暗示着这一点。

焦虑-矛盾型依恋者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强化他们固有信念的伴侣, 也就是说,他们更容易被那些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焦虑的对象所吸引。 欧仁妮近二十年未曾应允多丹的求婚,这种长期的焦虑和挫败感,恰恰验证了多丹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而这正是确认偏见的体现。 进一步而言,焦虑型依恋者也可能将回避型伴侣视为一种挑战, 相信自己能够通过不懈的努力赢得对方的爱与认可。 这种 “拯救者” 心态,会驱使他们更加投入到这段关系之中。

对欧仁妮而言, 尽管焦虑型伴侣的依恋需求会让她感到压力, 但同时也提供了一种 “安全距离”。 她深知, 即使自己表现出冷淡和疏远, 对方也不会轻易离她而去。

更值得注意的是,小女孩波利娜的出现,为影片增添了新的维度。在欧仁妮去世后,多丹陷入了悲伤和失落。而波利娜对烹饪的热情,以及她渴望拜师学艺的决心,让丧失后的多丹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波利娜这个角色,很巧妙的穿插在故事的支线上,让欧仁妮的“盛夏”意象得以持续。

多丹坐在女孩面前,左手举起一个小锅,右手给女孩递上银勺:“能认出这个酱汁吗?”

女孩浅挖了一勺送入口中:“No(不)。”

“能说出它有哪些食材吗?”

“牛小排、烟熏培根、红甜椒、蘑菇、茴香、西红柿、橙、红酒”

“没错,点燃的红酒。”

“欧芹、百里香、月桂叶、孜然、杜松子、丁香。”

“继续。”

“我觉得就这些了。”

“还有红椒粉和干邑白兰地,然后为了缓和红酒的酸度,我们还加入了醋栗果酱,就这样,勃艮第酱汁就做好了。”

这姑娘在食材的天赋上真的令人惊讶。

欧仁妮多次和女孩的父母提到让女孩拜师的建议,父母在前期并没有松口,可能出于对女儿的保护、爱与关切,但当波利娜展现出对烹饪强烈地热情和坚定的决心时,她的父母不再强行阻止,选了尊重与支持。

我们看看安全型依恋是如何形成的吧。

影片中,当波利娜的父母看到女儿对烹饪展现出如此强烈的渴望时,他们放下长辈的姿态,亲自登门拜访多丹,恳请他收波利娜为徒。 影片对这一情节的时间安排颇具深意: 正值欧仁妮病逝,多丹正处于丧失亲人的巨大悲痛之中,情绪几近崩溃。

导演通过父亲与多丹的握手一方面赋予女孩一家对欧仁妮病逝一事向多丹表示出的问候,另一方面通过对母亲的特写镜头一字一句提出女孩希望拜师学艺的决心——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父母承担了极其大的压力,但也正是父母的真诚、对女儿的爱、支持、尊重和鼓励,为波利娜的安全型依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们十余年的临床经验中,我们经常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关系往往会对身边不安全依恋进行修复。

在电影的最后,导演巧妙地使用一组摇镜头帮助多丹完成了创伤的自我和解。

“你说我们步入了人生的金秋,我可不这么想,我还处于人生的盛夏,哪怕我离开人世,她也还是处于盛夏,我爱夏天,你不爱吗?”

“我喜爱所有的季节。第一滴冰凉的雨滴,第一片雪花,第一把炉火,第一颗萌芽,这些人生的初见去了还复来,每每令我欣喜不已。”

“想想那夏日的艳阳,我喜欢身体里灼热的感觉,就像我每天处理炉灰余烬一样。”

“我懂。”

“我们在同一片屋檐下生活了二十余年,你是如何对我还保有恒心和毅力的?”

“圣奥古斯丁说过:幸福,就是持续渴望我们已拥有的东西。可我,曾经拥有过你吗?”

“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这对我很重要。我是你的厨子呢,还是……你的妻子呢?”

“我的厨子。”

“Merci(谢谢你).”

您的感觉是什么
更新 202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