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叙事的中国本土化重构

区别于叙事医学依托医师作为主体,结合我们的临床实务经验,我们认为患者更适合且更有资格成为叙事医学的主体;区别于医师阐释疾病,我们更重视患者应该如何认识疾病?如何处理与疾病发生产生的相关情绪?借鉴叙事治疗,我们更重视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降低(部分)病患对治疗的抵触?我们如何教会患者认知、抒情、表达、阐释包括疾病在内的一切情绪感受、情感变化以及相关联的生活事件?这样来构建这个课题似乎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医疗现实。这也符合了我们学习心理学的学生包括医疗从业者一个最重要也最容易忽略的知识点:必须考虑跨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

定义 #

对具有叙事能力的患者,对自身的疾病、经历与不幸进行有边界的引导、感知、体会并加以总结、阐释的过程;是通过识别、吸收、沟通、配合了解疾病的过程;是通过患教提升总结、概括、表达、阐释与疾病相关的情绪情感、生活事件的过程;是通过讲述、书写实现疾病与个体生命线故事关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学会情绪表达、情感体验、叙事分享、改善家庭关系、提升治疗依从,重建健康的生活结构,最终实现患者心身康复医患关系改善的双赢。

由此可见,区别于西方传统叙事医学围绕医师的认知发展为中心,重新定义后的叙事医学更多的关注病患对自身的分析、判断与认知。我们可以更切实际地将叙事医学纳入医学患教的临床实务中,一方面直截了当降低我们一线医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通过以患者为中心的叙事医学或者通过疾病书写等方式呈现出来的结果,可以更直接更快速的帮助主治医师准确共情患者的感受。

叙事医学在肿瘤康复领域的发展 #

我们是国内最早将系统叙事医学应用于肿瘤康复领域的机构,没有之一。

我们通过系统性叙事医学的应用真正实现对患者教育的“五维一体”:

生病了以后,我们应该如何想(如何认识疾病、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应对恐慌)?如何治(配合医生治疗)?如何吃(如何营养康复)?如何动(如何运动康复)?如何帮?(家庭/团体如何支持)

在肿瘤康复的叙事应用中,我们引入的系统框架如下:

重新定义后的叙事医学在临床实务中展现出的优势 #

1、系统性框架日渐清晰、理论背景得以更有条理的阐释

2、在肿瘤康复的叙事医学临床实务中,我们已经积累并研发出159个针对人生叙事的相关课程和活动、16个针对症状处理的独立课程以及33个针对家属教育的支持性课程;

3、在我们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实际上收获的五年生存率很高,通俗的来讲,实际上进入了一种稳定的带瘤生存状态,这其实对任何一种慢性病的患者的来说都很重要,然而在这个环节里我们要考虑:该患者的知情意能力是什么样的?该患者的社会支持又是什么样的?如何去提升和改变?

4、基于临床实务的经验,深度结合医学心理学模型,主张多元医学视角的应用;

5、我们注重跨文化背景因素(心理学概念)/地方性知识(人类学概念)对个案本身的影响;

6、我们鼓励治疗师/康复师更加慷慨地扮演叙事治疗的参与者而非治疗权威的角色;

7、我们鼓励患者通过纸、笔对个人叙事进行记录,甚至是对个体经历进行艺术性表达,这其实是生态叙事治疗的过程,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医学、心理学的工作范畴;

8、我们重视个人叙事中的叙事仪式暗示或自我暗示层面给个体带来的影响;

9、我们主张和患者的支持群体(如家人)组成反思团队,参与叙事治疗的全过程。

ref.

[1]
《平安肿瘤康复心理学v1.0》— 苏山 (刘素珍、张桐恺、刘嘉、李竞博)

您的感觉是什么
更新 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