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的一般定义

心理创伤是指个体经历或目睹了一个或多个超出其心理承受能力的事件,这些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功能产生了深远且持久的负面影响。

它涉及个体在认知、情绪、行为以及生理等多个层面的紊乱反应。

一般定义 #

心理创伤在既往常指日常生活中的与精神状态相关的负面影响,常由躯体伤害精神事件所导致,它可以事件的当事人为载体,但也可能因目睹事件而诱发。

由此可知,心理创伤具备以下特征

  1. 它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 它是一种负面影响
  3. 它可能由躯体伤害精神事件导致;
  4. 它有可能是当事人的亲身经历,也可能因目睹事件而诱发

引起心理创伤的各种因素被称为应激源

当事人在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各种障碍和健康问题则可以理解为经历应激所导致的结果,这一过程常常被描述为某种慢性疾病(Post 1997, Fischer & Riedesser 1998)。

创伤性事件的标准 #

  1. 事件本身的性质
  • 威胁生命或严重的伤害

创伤性事件最关键的标准之一是对个体的生命构成直接威胁或导致严重的身体伤害

例如,在一场严重的车祸中,车辆的剧烈碰撞可能会使人员受到重伤,如骨折、颅脑损伤等,甚至面临生命危险。这种危及生命的情况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

暴力袭击也是如此,如持刀抢劫或身体攻击。受害者在遭受攻击的过程中,身体可能会遭受刺伤、殴打等伤害,同时,他们会感受到生命随时可能被夺走的恐惧,这种恐惧和身体伤害的双重打击是创伤性事件的重要特征。

  • 暴力或破坏的程度

事件涉及的暴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被判定为创伤性事件。

以战争为例,战场上充斥着枪炮声、爆炸、血腥的场面等,士兵和平民都可能目睹各种残忍的暴力行为,如人员肢体被炸飞、建筑物被炸毁等。这些高度暴力和破坏性的场景会给目击者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恐怖袭击同样具有高暴力和破坏性。

例如,在爆炸袭击中,不仅爆炸本身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引发的混乱、恐慌以及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如二次爆炸的担忧、救援困难等)也会加剧事件的创伤性。

2. 个体的主观体验

  • 强烈的恐惧、无助或惊恐情绪

个体在事件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情绪反应是创伤性事件的重要标准。

当一个人在遭遇自然灾害,如地震时,被困在废墟下,周围是黑暗和狭小的空间,身体受伤无法动弹,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伴随着对生命安全的恐惧,是判断地震事件对该个体具有创伤性的关键因素。

在遭遇性侵犯时,受害者往往会感到极度的惊恐

这种惊恐不仅仅是因为身体受到侵犯,还包括对侵犯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和自身无法抵抗的无力感。这些强烈的情绪体验会深深地印刻在个体的记忆中,成为判断事件为创伤性事件的重要依据。

  • 主观感受的不可控性

个体感觉自己无法控制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也是创伤性事件的一个标准。

例如,在遭遇突然的洪水时,人们被湍急的水流冲走,无法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去向和安全。这种对自身处境的失控感会让个体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使事件具有创伤性。

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个体,如被诊断为癌症,在面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无法控制病情的恶化或好转,这种对身体和未来的失控感也会使疾病成为一个创伤性事件。

这也是我们在《平安肿瘤康心理康复指南v1.0》中将其定义为肿瘤的“确诊创伤”的重要原因。
关于“确诊创伤”的定义、线索、援引证据,我们会在本库的后续文献中讨论。

3. 事件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 长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创伤性事件会导致个体出现长期的心理问题,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焦虑症、抑郁症等。

例如,战争退伍军人在回到日常生活后,可能会长期遭受 PTSD 的困扰,出现闪回、噩梦、高度警觉等症状。这些心理症状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生理反应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创伤性事件可能会引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如失眠、头痛、消化系统紊乱等。

以经历过重大考试失利的学生为例,他们可能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失眠症状,身体的生物钟被打乱,食欲下降,这些生理反应如果持续较长时间,说明考试失利对该学生来说是一个具有一定创伤性的事件。
  • 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的破坏

创伤性事件会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在亲人离世这种创伤性事件后,幸存者可能会陷入悲痛之中,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变得紧张。他们可能会因为过度悲伤而无法正常参与家庭活动,或者对他人的关心产生抵触情绪,从而破坏原有的家庭关系。

社会功能方面,个体可能会因为创伤性事件而无法正常工作、学习或参与社交活动。

比如,一个经历过严重交通事故的人,可能会因为害怕再次发生事故而不敢开车,从而影响其工作(如需要开车上下班或外出工作的职业)和社交活动(如无法参加需要驾车前往的聚会等)。
ref.

[1]
《平安肿瘤康复心理学v1.0》— 苏山 (刘素珍、张桐恺、刘嘉、李竞博)

[2]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佛洛依德;

[3]
《自我与防御机制》— 安娜・佛洛依德;

[4]
《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Festinger,1957)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5]
《创伤心理学》— 施琪嘉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9

您的感觉是什么
更新 202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