啫啫

当岭南的风轻柔地穿梭过街巷,裹挟着淡淡的海腥,混杂着市井悠长的烟火气,在骑楼下,在老街坊的欢声笑语中,缓缓地,酝酿出属于这里独特的家的味道。这味道,就藏在腊味煲仔饭的饭香里,藏在啫啫煲撩人的嘶鸣中。每当寒意渐浓,最是想念那一煲热气腾腾的煲仔饭。米香、腊味香、酱汁香,如同一曲温暖的交响,瞬间驱散周身的寒意,仿佛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又或者,围坐在啫啫煲旁,听着砂锅里食材发出的“啫啫”声,感受着扑面而来的热浪,所有的疲惫与寒意,都悄然消散。  

我时常觉得,如果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先从饮食开始。  

广东的味道呀,不仅仅在那花样繁多的茶点之间,更在烟熏火燎的老巷市口,码出一排排砂锅,猛火急攻,再浇上秘制酱汁,“滋啦”一声,香气四溢,瞬间弥漫在街市之间。  

早年间,正宗的腊味煲仔饭偏爱用泰国香米,那米粒细长,自带一股热带的茉莉花香。可老饕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泰国香米虽好,却过于松散,花香霸道地盖过了稻米的本味,仿佛少了那么一丝魂。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良,聪明的商家找到了丝苗米。这丝苗米,既有泰国香米的骨骼——粒粒分明,又多了几分南方水稻的柔情——粘糯弹牙。更妙的是,它更容易在砂锅的炙烤下,形成诱人的金黄锅巴,也更容易吸饱那浓郁的酱汁。选择丝苗米,不仅仅是为了口感,更是出于对成本的考量,既要美味,又要实惠,这才是广东人的精明之处。  

如果说鲜食烹饪的精髓在广东,那广东烹饪的灵魂就在顺德。顺德人做煲仔饭,更是讲究到极致。淘洗干净的丝苗米,要用清水浸泡上半小时以上,让米粒吸饱水分,变得饱满透亮。沥干水后,淋上几滴澄亮的花生油,用筷子轻轻搅拌,让每一粒米都裹上一层油亮的薄膜,这样煲出来的饭才会粒粒分明,油润光泽。将米倒入砂锅,水量是关键,老手艺人心里都有一把秤:将手掌平放在米面上,缓缓注入清水,没过手掌,刚刚好。盖上盖子,架在炉子上,待锅里的水开始沸腾,要用勺子沿着锅底轻轻搅动,防止米粒粘锅。水开后,热气腾腾,米香也开始慢慢散发出来。这时候,就可以请出主角了——油光锃亮的腊肠和腊肉。别急着切,整根或整块地摆放在米饭上,再撒上一小撮姜丝,提味去腥。记住,腊肠腊肉要等蒸熟后,再用剪刀剪开,让丰腴的油脂和浓郁的香气,尽情地释放出来。广东人常说“鱼干腊肉,见火即熟”,所以,待食材铺好,就可以把火调到最小,用文火慢慢煨着。讲究的顺德人家,会在盖上砂锅盖后,沿着锅盖的边缘,淋上一勺滚烫的花生油,那“滋滋啦啦”的声响,听得人食指大动,仿佛美味在耳边低语。待砂锅内持续发出诱人的声响,锅底开始冒出焦香,就可以将火候调至中火,并不时地转动砂锅,让锅壁均匀受热,这样才能煲出金黄诱人的锅巴。这文火慢煨,不仅是为了让米饭充分吸收腊味的油香,更是广东人对食物的耐心,以及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的体现。  

当然,除了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的食材,广式煲仔饭的另一大灵魂,就是那独门秘制的酱汁。  

这酱油的制作,更是马虎不得。紫皮小洋葱切块,姜、蒜切块(若是鱼生,则用沙姜)。先将肥腻的腊肉下锅,煸炒出丰腴的油脂,锅底瞬间变得油亮,香气也开始弥漫开来,引人垂涎。再加入洋葱、葱、姜、蒜,甚至是一把提香的香菜,一起爆炒,让香味尽情释放,空气中都弥漫着诱人的气息。香菇去蒂泡发,加入锅中,继续煸炒,让鲜味更加浓郁。为了进一步提鲜,还可以撕入几片大地鱼干,大火翻炒,直至香气扑鼻。然后,加入足量的凉水,小火慢熬,熬煮出浓郁的汤汁。最后,加入老抽、东古酱油、味极鲜,再放入几颗冰糖,提亮酱汁的光泽,中和咸味,让口感更加醇厚。稍稍收汁,直至汤汁变得浓稠,色泽红亮,过滤掉锅中的杂质,留下这色泽诱人、香气逼人的灵魂酱汁。  

煲仔饭的精髓,在于那金黄焦脆的“饭焦”。它如同大地的馈赠,焦香酥脆,嘎吱作响,带着米饭天然的甘甜,令人回味无穷。用勺子轻轻铲起,那诱人的饭焦与腊味的咸香、酒香交织在一起,是对味蕾的极致挑逗,更是对家最深刻的记忆。广东腊味,油润透亮,入口咸香悠长,是岭南地区独特的风味。它既是逢年过节餐桌上的主角,也是寻常百姓家佐餐的佳品。你要知道,广东嘢,最紧要讲意头。煲仔饭煲“仔”, 系想个个食咗都生生猛猛,仔仔女女快高长大!它就像广东人务实温和却又精打细算的人生态度,沉稳内敛,却又充满力量。一口腊味,一口金黄的锅巴,是小时候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是几代岭南人共同的味觉密码,也是深深刻在骨子里的家乡味道。  

顺德的鱼生颇负盛名,可惜我的舌苔对腥味儿极其敏感,我至今还记得黄老师招待我吃水蛇,那墨绿色的蛇胆真的让我胆战心惊,可蛇胆又是招到贵宾的上品。但是很奇特的,关于鱼生的另外少数做法却让我深为沉迷,和煲仔饭一样,离不开砂锅煲,那就是啫啫。  

啫啫,粤语中是形容声音的拟声。其声之所以诱人,不仅仅是食材本身的新鲜,更是师傅对火候的精准把控。火大了则焦苦,火小了则不够鑊气。唯有恰到火候,才能将食材的原始风味与酱汁完美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味觉体验。每一口,都带着滚烫的鲜甜,都带着一种狂放不羁的野性,在舌尖上炸开。它像极了广东人豪爽直率的性格,不拘小节,热情奔放,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精彩。这“鑊气”啊,不仅仅是火候的掌握,更是厨师对食材的尊重,对味道的执着,对食客的诚意。

百秒啫黄花鱼,是我记忆里一道难以忘怀的美味。紫皮小洋葱切成块,沙姜也细细切块,再来几瓣蒜,拍扁切碎。黄花鱼要选新鲜的,洗净后,仔细剔除内脏和那层薄薄的黑膜,这层膜最是腥气,一定要处理干净。然后,沿着鱼的脊背,小心地对半劈开,让它更容易入味。接下来,是腌制的关键:加入姜末,少许盐,一撮白胡椒,再来一小勺生粉,用手轻轻抓匀,给鱼肉做个“马杀鸡”,让它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抓匀后,淋上一小勺花生油,锁住水分,腌制个十分钟,让滋味慢慢渗透进去。  

砂锅要烧得足够热,热到冒烟才够味!淋上一圈油,让锅底滋润起来。接着,将切好的葱姜蒜、还有那紫皮小洋葱,一股脑地倒进锅里,瞬间,香气四溢,在厨房里弥漫开来。转小火,温柔地将腌制好的黄花鱼,一片片码入砂锅。盖上盖子,屏住呼吸,开始倒计时——100秒!这短短的一百秒,是美味的升华,是时间的魔法。时间一到,迅速开盖,鱼肉的鲜香、香料的浓郁,混合在一起,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最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淋上一些蒸鱼豉油,提鲜增味。这百秒啫黄花鱼,肉质鲜嫩,入口即化,带着淡淡的焦香,每一口都是对食客极致的宠溺,对于我这种嘴刁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以前我最怕腥气,鱼生只敢碰河豚刺身,连鱼皮都敬而远之。直到远在广东的亲戚们,用最“鲜”的味道改变了我。小姑厂里的鱼鲜,大姑亲手煲的绵滑鱼粥,那种食材本身散发的清甜,让我彻底沦陷,这又是另外一个广东人对家族重视的故事了。  
 
还记得2008年那场罕见的冻雨,从广州到中山的高速上,一路都是事故。四脚朝天的福特翼虎,车主们却并不慌张,一边打电话报警,一边互相问候,甚至还有人拿出手机拍照留念,似乎这冰雹,也成了难得一见的风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广东人和他们做的菜一样,鲜活又简单。  

也是从那时起,在广东学会了吃“鲜”,就再也回不去了。那些重油重盐的菜品,总觉得少了点灵魂。而啫啫煲,就是“鲜”的极致体现。它不需要过多的调味,只用最新鲜的食材,在砂锅中瞬间爆发出最本真的味道。一口下去,仿佛能感受到食材的生命力,那种鲜活的热烈,是任何调味都无法比拟的。对我来说,啫啫煲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段关于亲情、关于地域、关于味觉记忆的独特旅程。因此,每当寒意袭来,我便会想吃一碗热气蒸腾的啫啫煲,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温暖的记忆,一份驱散寒冷的力量,一口入魂,身心俱暖。

您的感觉是什么
更新 2025-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