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述情和继发性获益理论:
述情从字面意义来讲,是指个体叙述、表达情感。它是一种将内心的情绪感受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向外传达的心理过程。例如,当一个人感到开心时,他通过笑容、兴奋的语气和言语(如 “我今天太高兴了”)来述情。
述情的方式包括: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表达,其中非言语表达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音的变化等。
继发性获益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个体通过症状的表现或疾病状态获得了额外的利益或好处。这些好处并非是症状本身所固有的生理缓解,而是在心理、社会或其他方面得到的益处,并且这种获益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症状的持续存在。
原发性疾病是指最初导致身体或心理症状出现的原因。继发性获益则是在原发性疾病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额外利益。例如,一个人因为腰部受伤(原发性疾病)而无法正常工作,在卧床休息期间,他享受到了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继发性获益)。
继发性获益可能会对原发性疾病的治疗产生干扰。因为个体在潜意识里可能会因为不想失去这些额外的好处而抗拒治疗或恢复。就像前面例子中的工人可能会因为害怕失去工伤赔偿而在心理上对完全康复有抵触情绪,从而影响身体的恢复进程。
综合以上理论,我们达成共识:
- 躯体症状是躯体组织或器官对外界环境的述求;
- 躯体症状是缓解内心冲突的重要途径;
- 躯体症状是情绪本身;
- 躯体症状是个体对躯体感受的负性解读;
- 躯体症状是学习和模仿的结果。
器官功能改变表达“述求”是生物界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如小动物因恐惧所表现出来小便失禁、肌肉震颤,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我见到你就恶心”等均是器官功能变化表达“述求”的例证。
症状是躯体与心灵连接的桥梁,个体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深层的内心冲突,其代价就是躯体症状。在与外界心力交瘁的搏斗中,最终躯体忍无可忍不得不提出“抗议”,当然这种抗议是隐秘的,是在潜意识水平的,转而会表现成为躯体症状。
躯体症状是“不愉快的主观体验”,如果要将躯体症状定义成为情绪本身,显然这里的情形指的是负面情绪。
认知系统参与了对躯体症状产生的解读。通过认知的介入,个体如果对某种感受做正性解读,就成为个体此时需要的感受,如果做负性解读,这种感受就成为个体需要排斥的感受,即躯体症状。
暗示与自我暗示是人的心理特性。在暗示或自我暗示的情况下,个体可以再现过往的症状或者复制别人的症状。如以为食物中毒带来的呕吐反应(群体性癔症)。
基于临床躯体症状概念的共识,我们认为:
一方面,临床心理学对心身疾病的干预需要围绕当事人内心的冲突/关键创伤事件为中心展开工作,这是个体叙事发展的起点;
二、对个体情绪发生建立快速认知的通道就是配合临床治疗以外对当事人的躯体症状进行补充干预,目的是解决当事人述情障碍的问题。
三、躯体症状是被排斥的、不被接受的负性感受;
四、心理暗示可以有效参与躯体症状的发生和治疗的全过程。
由此可知,述情是个体叙事发展的起点,无论是对医师还是对患者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