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累大量的肿瘤康复临床案例和研究后,我们也通过建模和模拟的方式为肿瘤康复心理学基于心理创伤(psychological trauma)的核心理论绘制模型(见图896-1)。
肿瘤康复心理学的理论建模 #
图896-1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 遵从严格的循证医学逻辑,肿瘤康复心理学在立项初期在这个概念里圈定的“肿瘤”范围特指恶性肿瘤;
- 其实根据近年来特有的元分析和科研证据指向,我们更多的认为心身疾病框架下的心理建模的对象更多的指向(限制)于上皮组织癌变或腺上皮组织的癌变;
- 严谨地说,基于间叶组织、淋巴造血系统的恶变导致的疾病所产生的心身关联的相关证据,目前我们并没有掌握。
恶性循环 #
抛开一般非感染性慢病不谈,围绕模型从临床心理学视角看到肿瘤的病程进展过程,这真会令人“心灰意冷”,无论根据医学循证发展到今天还是从临床心理学的多元科研跟踪到今天的结果,似乎都呈现了恶性循环的趋势。
很遗憾的是这种趋势导致的负面结果在中国大陆现今缺乏相关支持团体或专科康复医学机构的情况下必然会发生。
- 在本库之前的文献中我们已经直接或间接梳理、论证了心理创伤和躯体化疾病之间的相互关联;
- 同时我们也提出当这些相互关系的潜在机制被揭示,生物标志物则也可能被证实;
- 躯体症状就是情绪本身(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会所组织进行的“真实世界(Real World Data,RWD)”研究共识);
- 可以得出心理创伤的表现形式有可能以躯体症状的形态表现出来;
- 而叠加心理创伤——特别是针对没有计策应对和缓解的人群,似乎成为机体不堪重负形成某一类慢性疾病的心因性因素之一;
- 然而肿瘤/慢病的确诊似乎又进一步加重了相应人群的精神压力与负担,这就是肿瘤确诊创伤。肿瘤确诊创伤的存在明确了心因性成因(心理创伤)和疾病(肿瘤/慢病)之间的相互影响;
- 随着病程的进展,处在警戒反应的机体经历一次次治疗失效后,开始对治疗关系进入抵抗阶段,但是又不能完全脱离,相对于肿瘤康复的临床实务工作而言,这是第二个重要窗口期,因为意味着对患者的评估要进入认知紊乱的防治阶段;
- 在认知紊乱这个阶段中,患者常常会表现出泛化的负面心态,抱怨、强迫、失去信任,在这个阶段当中又极其容易被“很小的事件”应激。
总结到这里,慢病临床的医师们会发现肿瘤康复心理学的模型和慢病临床实务工作观察中的患者表现极其相似,只是进程长短的区别而已,但是说句不恰当的话:“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病理心理和肿瘤中的相关并发症 #
癌症激活了许多炎症通路,这增加了罹患抑郁症的风险(图896-2)。此外,肿瘤可以扩散到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脑肿瘤、脑转移和软脑膜疾病),它可能直接扰乱情绪。
癌症患者(尤其是晚末期癌症患者)不断地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这会导致他们身体组织受损,从而激活先天的免疫反应。
已知的几种化疗药物(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在动物模型中,这些药物和其他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化疗药物一样,会降低海马齿状回的细胞增生,而该区域是大脑中与情绪障碍发病机制有关的一个区域。
此外,化疗和放疗会直接诱发核因子kB(nuclear factor kB, NFkB)及其下游炎症基因产物。
图896-2
大约有30%的晚期癌症患者最终可能在重度抑郁和适应障碍之间过渡(通常从适应障碍转变为重度抑郁症),这提示我们加强早期的慢病干预和纵向随访的重要性。